公共基礎知識:漢武盛世之政治創(chuàng)舉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沁園春·雪》寫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對后世影響深遠。漢武帝可與之齊名,就可知其功業(yè)必定非一般,其人也非一般。正如漢武帝在《武帝求茂才異等詔》中寫道:“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庇迷谒约荷砩?,再恰當不過。其一生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外交方面都有建樹。這些功業(yè)也是??嫉闹R點,這一講主要談談政治方面的成就。
漢武帝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政治方面的成就是其出彩處。分析中國封建社會時代的政治,著重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是皇權和相權;二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因此下文也是從這兩個方面來談。
漢武帝為了收攬皇權,打壓相權,從而集中權力干一番大事業(yè),設立內(nèi)外朝制度。秦朝設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負責全國政府,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百官,代表皇帝掌管奏章等事,有副丞相之稱。丞相的權力極大,下設九卿,屬于政府各部門,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漢承秦制,繼承了三公九卿制度。況且漢初丞相多是功臣名將擔任,頗有威望。比如漢文帝時期丞相周勃有誅呂之功,又是跟著漢高祖的老將。他的兒子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因功也被封為丞相。這就注定皇帝經(jīng)常被丞相掣肘。作為一代雄主,漢武帝就必須削弱相權,鞏固皇權。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設立內(nèi)外朝制度。所謂內(nèi)外朝制度,就是皇帝組建自己的決策機構,負責中樞決策,視為內(nèi)朝。內(nèi)朝的構成人員多是內(nèi)府人員、親近大臣甚至軍隊將軍。外朝還是三公九卿,主要由他們負責執(zhí)行。決策權和執(zhí)行權相分離,皇帝掌握決策權,而丞相負責執(zhí)行,這樣相權就得到極大地削弱。
中央和地方歷來是一個矛盾。地方太強就會出現(xiàn)尾大不掉,中央太強,地方就會喪失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謂千古難題。但于封建帝王來講,集權才是重要的。漢朝的制度脫胎于秦朝,又根據(jù)秦朝失天下的教訓加以改進,并結合當時歷史形勢而創(chuàng)立。秦滅六國,看到分封制帶來的數(shù)百年戰(zhàn)爭,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漢高祖滅項羽時,不得不通過分封異姓王來達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韓信、彭越、英布等都被封王。異姓王終究是帝國的禍患,后來漢高祖和呂后一一誅殺這些異姓王,換成同姓王。漢初就是郡縣制和封國制并存,是為郡國并行制??呻S著時間的增長,異姓王傳之幾代,又有獨立的財權、軍權和人事權,必然對中央構成威脅,甚至取中央而代之。針對這種禍患,賈誼在《治安策》中向漢文帝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上吹闷鋾r,沒實施。到了漢景帝時期,削藩使得中央和同姓王大打出手,以致釀成七國之亂。平定七國之亂之后,封國勢力得到遏制,但依然對中央構成威脅。為此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推恩令。推恩令和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有異曲同工之妙,深得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精髓——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以前諸侯王的土地都是傳給嫡長子,但是實行推恩令后,不僅要將土地分給嫡長子,其他兒子也有份,這樣諸侯王的土地就越來越少,勢力也就越來越小,最后就只有食祿,沒有權力,對中央的威脅就越來越小了。經(jīng)過一系列操作,封國勢力越來越小,郡縣制得到進一步推廣。矛盾是時刻存在著的,解決了一個矛盾,又會有新的矛盾。實行郡縣制,郡守屬于地方勢力,對中央政令不執(zhí)行又該如何。因此在地方設立刺史,負責監(jiān)察地方。刺史其實也是來自秦朝,秦朝中央設立御史大夫,每郡設御史監(jiān)察。當然刺史隨著形勢變化權力逐漸加大,到了東漢時期竟成為一州之軍政長官,這又是漢武帝始料未及的。
【試題練習】(單選)漢武帝采納( )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A.東方朔
B.董仲舒
C.主父偃
D.朱買臣
【答案】C【解析】漢武帝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采納主父偃的推恩令。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