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文化領域
街頭“對詩熱”再成“潮玩”
【熱點話題】
近日,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鐘鼓樓廣場等地標,“對詩熱”再度流行,身著古裝的“對詩人”不時可見。他們與路人以詩歌之名相逢,共赴詩意盎然的時光,已成為古都一景。這種現象還借由互聯網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了古典詩詞,激活了心中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熱點解讀】
?身著漢服,在大唐不夜城以詩會友,他們聲情并茂、妙語連珠,不禁讓人聯想到彼時此地,古代文人騷客吟詩作賦、對酒當歌的景象。這既有屬于“古”都長安的繁華浪漫,也有屬于“新”城西安的璀璨光輝,背后體現的是當今國家的繁榮強盛,也是當代國民的文化自信。
當街頭對詩再次成為“潮玩”,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影響:
第一,讓旅游體驗更多彩。對于一些城市特別是歷史古都,街頭對詩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厚重感,這有利于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和情感共鳴。還有些“對詩”活動甚至會成為這座城市的新風景,再利用互聯網的傳播效應,吸引更多游客跟著“詩詞”來旅游。第二,讓人們內心更豐盈。在特定的場景、穿著特定的服飾,以詩會友,既有交流表達的意味,又有“炫技”的一面,在通過網絡傳播,自然會讓圍觀者深受感染,進而加入其中。當人們開始積累詩詞、了解詩詞,街頭“對詩熱”讓詩詞走出課本、走進大街小巷,詩詞就更容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豐盈人們的內心。第三,讓傳統(tǒng)文化更鮮活。街頭“對詩熱”再成“潮玩”,源于它的傳播方式更加現代化,如直播、短視頻等,當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經歷的人聚在一起對詩歌進行詮釋和演繹,就會產生新的解讀,為詩歌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時代印記,這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總的來說,以互聯網等新技術傳播詩詞,促使街頭“對詩熱”再成“潮玩”,是多方共贏的。它既能幫助城市旅游發(fā)展,又能喚醒人們的文化基因,還能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這種模式值得更多地探索和嘗試。
“形神兼?zhèn)洹?,才能讓國潮行穩(wěn)致遠
【題目】
據《半月談》報道,自2018年被業(yè)內稱為“國潮元年”起,數年繁華過后,電商平臺貼滿標簽的各類國潮產品雖令人眼花繚亂,銷量卻再也無法重現巔峰時期的一鳴驚人。一部分曾經火爆的國潮品牌銷量開始走下坡路。
既然是“潮”,自然有“潮起”和“潮落”。當一眾大大小小的企業(yè)涌入這個市場,勢必帶來市場的飽和與競爭的同質化。
對此,你怎么看?
【提出觀點】
國潮熱的興起對于推動文化自信、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促進相關產業(yè)發(fā)展以及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影響。但是從最初的欣欣向榮,到繁華過后部分國潮逐漸衰落甚至淡出市場,國潮熱也經歷了起起伏伏。由于同質化嚴重,“有形無神”國潮產品也成為了“偽國潮”。
產品的“同質化”和“有形無神”,是阻礙國潮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第一,跟風模仿,缺乏創(chuàng)新和思路。一些國潮品牌在產品設計和研發(fā)上缺乏自己的思路和創(chuàng)新精神,可能只是簡單地模仿或復制其他成功品牌的設計元素和風格,導致跟風成性,沒有自己的亮點。
第二,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使得同質化嚴重。有些企業(yè)會把“抄襲仿冒”美其名曰“借鑒學習”,有意識淡化品牌差異故意混淆消費者認知,文創(chuàng)版權存在時效性強而導致界定困難,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消費者的版權意識淡薄盜版侵權易,原創(chuàng)維權難。
第三,只要流量變現,不要文化內涵。隨著國潮的興起,相關市場的流量和經濟效應越發(fā)明顯,很多人以投機的心態(tài)跟風入場,只為盡快將流量折現,忽視了國潮本身的文化內涵和底蘊,甚至顯得有些“東施效顰”,自然就會被市場淘汰。
第四,缺乏市場敏感度,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消費者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但一些國潮品牌忽略了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入了解和挖掘,這導致其品牌的產品線過于單一,最終退出市場。
為了讓國潮品牌大浪淘沙,行穩(wěn)致遠,我們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維護原創(chuàng)者合法權益,比如加強知識產權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完善,確保法律制度的嚴密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對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降低維權成本。同時國潮品牌原創(chuàng)者也應該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建立健全內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
然后,堅持產品為核心,深挖國潮背后的文化內涵。我們需要深入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歷史、哲學、藝術、音樂、飲食、服飾等各個方面。將傳統(tǒng)的國潮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新產品和服務。
最后,密切關注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延伸品牌發(fā)展線。比如通過市場調研、數據分析和消費者反饋,企業(yè)可以了解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偏好和期望在符合自身實力的前提下多線發(fā)展。另外還需要注意保持品牌的一致性和核心價值,避免過度延伸導致品牌形象的混亂。
為文化發(fā)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熱點背景】
1.科技進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文化內容的創(chuàng)作、傳播和體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經濟轉型:隨著全球經濟向知識經濟和服務經濟轉變,文化產業(yè)作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
3.消費升級:消費者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zhèn)€性化和多樣化,科技的應用能夠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
【公考角度解讀】
一、積極意義
1.促進經濟發(fā)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能有效推動文化產業(yè)的升級,催生新的業(yè)態(tài)和商業(yè)模式,促進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2.提升文化影響力:科技手段使得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播,增強了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3.創(chuàng)新文化體驗: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拓寬了文化消費的邊界。
4.推動社會進步: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社會的開放與包容,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面臨問題
1.文化同質化風險:全球化的背景下,強勢文化的擴散可能導致弱勢文化的邊緣化,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zhàn)。
2.技術倫理與隱私問題:科技應用可能引發(fā)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倫理問題。
3.創(chuàng)新體系不健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chuàng)新體系尚不完善,包括資金支持、政策引導、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存在短板。
4.數字鴻溝:科技的快速迭代可能加劇不同群體間的信息獲取差距,形成新的數字鴻溝。
【相關對策】
1.加強政策引導:政府應制定支持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政策,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yōu)惠等激勵措施。
2.構建創(chuàng)新生態(tài):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促進跨領域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在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
3.注重人才培養(yǎng):加大對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鼓勵跨學科教育,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際視野。
4.保障數字權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確保科技發(fā)展惠及全體民眾,避免數字鴻溝的擴大。
5.促進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倡導多元文化共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科技手段讓更多的文化形態(tài)得到展示和傳播。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熱點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模擬試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建設方面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對此,請談談你的理解。
【解析】
一、解釋道理,揭示含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再一次提出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就是在進一步強調:在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征程中,我們國家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奮斗,而只有進一步加強文化自信自強,才能讓我們?yōu)槿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傾注靈魂,更是明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二、闡述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2.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清朝末年洋務運動,一味崇洋媚外,照搬效仿西方制度,不僅導致國家更加貧窮,更使得國人的精神更加貧瘠。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3.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無論是國潮產品還是文化類節(jié)目,都受到世界民眾的熱愛,文化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中國,認可中國。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于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三、如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1.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家風建設,讓國民從小能夠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另一方面,繼續(xù)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工作,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活動,全面提升民眾文明道德意識。
2.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3.提高文化產業(yè)質量。無論是文化藝術人才培養(yǎng)方面,還是在文化創(chuàng)作、發(fā)展方面提供完善的軟硬件配套支持,為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保駕護航,創(chuàng)作出更多有內涵、有營養(yǎng)、有理想的文化作品,建立健全我國文化發(fā)展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