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共基礎(chǔ)知識歷史文學(xué)知識模擬題(21)
1. 李白詩句“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
A.夸張 B.借喻 C.對比 D.對仗
1.【答案】AB。政華解析:“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出自《秋浦歌》,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白發(fā)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首先用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白發(fā)的長,另外通過借喻的手法,表現(xiàn)了愁如同白發(fā)一樣長。故本題答案為AB。
2.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蓖醪g這首《采蓮曲》雖然只有28個字,但我們從有限的描寫中,似乎可以嗅到荷花的清香,窺見采蓮女的嬌媚,采蓮小舟輕盈的剪影,聽見舟行擊水的輕響,品出采蓮女歌聲的悠揚,讓人沉浸在清新、生動的采蓮意境中。這首詩所營造的意境:( )。
A.是詩人對采蓮女勞動場面的藝術(shù)再現(xiàn)
B.是詩人對生活的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物化場景
C.是詩人對采蓮女及其采蓮過程的生動反映
D.源自于詩人對采蓮女勞動生活場景的認識
2.【答案】AC。政華解析:這首詩所營造的意境是詩人對采蓮女勞動場面的藝術(shù)再現(xiàn),是對采蓮女采蓮過程的生動反映,故AC說法正確。B詩營造的是意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故不是物化場景,B不選。D說法錯誤,這首詩的意境源于生活,即采蓮女的勞動實踐,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答案選AC。
3. 習(xí)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化。下列觀念中,表達了我們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guān)系重要認識的有:( )。
A.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B.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答案】ABD。政華解析:選項A出自《孟子》,意思是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xù)利用,表明了孟子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符合題意;選項B出自北魏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意思是如果順應(yīng)天時,裁量地利,根據(jù)規(guī)律來辦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卻多,表達出尊重規(guī)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符合題意;選項C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講求和諧,但是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卻不講求協(xié)調(diào),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符合題意;選項D出自《道德經(jīng)》,意思是人類的行為取決于大地,地球運行的法則取決于整個宇宙的法則,宇宙運行的法則取決于道的法則,道取決于自然的法則,即道的運行以宇宙本來的自然規(guī)律為基礎(chǔ),強調(diào)人的行為要看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ABD。
4. 下列對名篇名句的理解正確的有:( )。
A.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明暗對比再現(xiàn)泰山神奇秀麗,高峻雄偉
B.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達向往美德,縱死不悔
C.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表現(xiàn)了友誼不受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是無所不在的
D.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表達了作者對舊事物的憎恨,對新事物的歌頌
4.【答案】AC。政華解析:“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出自唐·杜甫《望岳》,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明暗對比再現(xiàn)泰山神奇秀麗,高峻雄偉。A說法正確?!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語出屈原代表作品《離騷》,表達了作者為追求家國富強,堅持高潔品行而不怕千難萬險、縱死也無悔的忠貞情懷,后來人們在表達堅持理想、為實現(xiàn)目標而奮斗時常引用這一名句以表達心志。B說法錯誤。“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語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海之內(nèi)都有知心朋友,遠在天邊就好像近在眼前,友誼超越了時空。C說法正確?!俺林蹅?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語出唐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新事物代替舊事物,體現(xiàn)了詩人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D說法錯誤。故本題答案選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