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jīng)中有《尚書》,尚書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相傳為孔子晚年整理編纂而成。《尚書》就是《書》,《書》乃上古之書,共計三千多篇,內(nèi)容過于繁雜且不易讀不易傳,因此孔子將三千多篇編選百篇,這樣更易得其精髓。這上百篇的《書》到底對于孔子所處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于后世究竟有何作用?大抵是因為《書》中記載上古先賢的言行,讀《書》可以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尚書》的來歷
“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王無論說什么話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史官記錄他的言行。這么史官所記載的材料就編成了《尚書》。根據(jù)時間的先后順序,一共分成四個部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有上千年的跨度?!渡袝肪陀涊d了這一千年里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經(jīng)驗和歷史智慧。打開它,可以追溯的華夏文明的源頭。比如,《尚書》中第一次提到“禮”;第一次提及了統(tǒng)一音律和度量衡;第一次制定歷法,等等……
《尚書》節(jié)選之《禹貢》篇
《禹貢》講的是大禹治水后分定九州的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想必各位都耳熟能詳,但過程又何其艱辛,然洪水肆虐,涂炭生靈,以致餓殍千里,大禹怎能不
臨危受命,十三年歷經(jīng)磨難,遍走華夏,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大禹是如何劃定九州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劃分土地的疆界,順著山勢行走,砍下樹木為路標,以山川大河作為界域。九州又是哪九州?冀州,在九州北方,地域廣大,放在今天就是河北、山西兩省的全境,在加上河南、山東和遼寧的一部分;兗州,冀州之東,就是今天的河北的南部、河南的東北以及山東的西部,孔子的故鄉(xiāng)就在古兗州;青州,在渤海和泰山之間,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半島;徐州,位于泰山、淮河之間;揚州,坐落于淮河和大海之間,就是現(xiàn)在的長江中下游一代,江南地區(qū);荊州,在衡山和荊山之間,相當于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地區(qū),九省通衢,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豫州,在荊山和黃河之間;雍州,在華山南部和怒江之間;雍州,在黑水和西河間,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西北,特產(chǎn)美玉。九州,是多民族的九州,是物產(chǎn)豐盛的九州,是華夏人的九州。九州分定,四海會同,華夏民族自古融為一體。
《尚書》自西漢以來一直被視為我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哲學經(jīng)典,無論是對帝王將相還是對于貴族子弟以及士大夫都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學史明智,立足新時代,要發(fā)思想之先生,此書中蘊含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