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web/img/banner_ad_1.jpg)
2022公共基礎(chǔ)知識歷史知識點(diǎn):區(qū)分廟號、謚號、年號
一、知識介紹
準(zhǔn)備事業(yè)單位考試的同學(xué)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中國古代為什么有的皇帝被人稱作“XX祖”、“XX宗”,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有的皇帝被人稱作“XX帝”,如漢文帝、漢武帝;有的皇帝的稱呼就更簡單了,如乾隆帝、嘉慶帝等。其實(shí)這和中國古代的廟號、謚號、年號這一內(nèi)容有關(guān)。
廟號,是中國君主死后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在明清時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廟供奉,后世子孫定期都要去跪拜。那么皇帝在太廟中的牌位上,就應(yīng)記載該皇帝的廟號。常見的廟號如“太祖”、“太宗”、“世祖”、“高宗”等。
謚號,一般指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人物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跡進(jìn)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評價(jià)的文字,從西周開始一直到晚清時代都有沿用。同廟號不同的是,不僅皇帝死后有謚號,皇后、王公,以及一些有威望的大臣死后都會有謚號。謚號一般分為上謚(表揚(yáng)類)、下謚(批評類)、平謚(同情類)三種。常見的帝王謚號有文帝、景帝、武帝等,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常見的大臣謚號有文正、文忠等,如曾文正公(曾國藩)、蘇文忠公(蘇軾)等。
年號,顧名思義是封建王朝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號,可以用其來記載表示年份。如貞觀(唐太宗)、開元(唐玄宗)、洪武(明太祖)、乾隆(清高宗)等。習(xí)慣上,我們都以年號來稱呼明清兩代的皇帝,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嘉慶皇帝、光緒皇帝等。
二、例題展示
下列情形可能出現(xiàn)的是?( )
A.康熙年間,太皇太后在對大臣講:“有我孝莊在,他吳三桂就不可能打過長江來!”
B.劉恒在給劉徹上謚號為“漢武帝”;
C.雍正皇帝即位后,給父親康熙皇帝上廟號為“清圣祖”;
D.唐高宗時代,兩位讀書人在聊天,其中一人說“我早在開元年間就能熟讀《論語》?!?/span>
【答案】C【解析】孝莊屬于謚號的一種,是在帝王、皇后等去世后由后人所加,一個人在世時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謚號,A選項(xiàng)錯誤;劉恒是漢文帝,劉徹是漢武帝,漢文帝是武帝的祖父,B選項(xiàng)錯誤;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唐高宗是唐玄宗的祖父,D選項(xiàng)錯誤;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的廟號為清圣祖,故本題答案為C。
三、考察形式
記憶性題目。在公共基礎(chǔ)知識常識模塊進(jìn)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