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web/img/banner_ad_1.jpg)
2022公共基礎知識史學雙壁:《史記》和《資治通鑒》
史學雙壁是史學界對司馬遷所著《史記》和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合稱。其在中國史學著作里具有深遠意義,同時也是常識類考題中的??伎键c之一。
一、司馬遷《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黃帝時代至西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且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有著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v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tǒng)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yè),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因此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書中還包含了不少成語典故,如徙木立信、破釜沉舟等等。
二、司馬光《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述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事實。
該書編撰時,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tǒng)而明晰的印象。因書中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就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特別是可為統(tǒng)治者所借鑒,故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