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web/img/banner_ad_1.jpg)
行測常識積累:唐宋八大家、兵書、中國歷史上十大奸臣、重要史書
【常識積累】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寫詩歌和散文為主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fā)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韓愈】(768-824)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馬說》、《師說》、《祭十二郎文》等?!奥渚率?、“雜亂無章”這些成語也是與他的詩詞和經(jīng)歷有關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世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最后病逝于柳州,又稱柳柳州。他的詩風格清朗,他的散文以寓言散文、山水游記和記傳散文最富特色,對后世散文影響深遠。代表作:《柳河東集》,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臨江之麋》,哲學論著《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永州八記》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這首詩的千古名句就出自其之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軾、蘇轍之父。北宋散文家。其著作以史論、政論為主。代表作:《六國論》《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quán)書》等。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長子。其散文在宋代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其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蘇黃米蔡”。代表作:詩詞《水調(diào)歌頭》、《浣溪沙》、《江城子》、《蝶戀花》等,散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鐘山記》等。
【蘇轍】(1039-1112)字子由,蘇洵次子,因晚年居潁川,自號潁濱遺老。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蘇洵)兄(蘇軾)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代表作:《黃州快哉亭記》、《老子解》、《欒城集》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他領導詩文革新運動,在詩詞、散文各方面都卓有成就;蘇洵父子、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因而成為當時文壇領袖。其《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形式。代表作:《歐陽文忠公文集》、《醉翁亭記》、《伶官傳序》、《賣油翁》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曾任參知政事,并兩度為相,執(zhí)政期間實行變法,被列寧譽為“11世紀的改革家”。文章多為政論,立意高遠,其詩風格遒勁。代表作:《傷仲永》、《讀孟嘗君傳》、《游褒禪山記》、《書湖陰先生壁》、《答司馬諫議書》等?!恫创现蕖分小按猴L又綠江南岸”是傳世名句。
【曾鞏】(1019-1083)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xié)、曾敦)之一。曾鞏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代表作:《越州趙公救災記》、《醒心亭記》、《游山記》等。
【常識積累】中國古代兵書
現(xiàn)存的中國古代兵書達二三千部,最著名的有《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李衛(wèi)公問對》等等。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名《孫子》、《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為春秋末期吳國孫武所作?!秾O子兵法》一向被認為是古之“兵經(jīng)”,并被列為“武經(jīng)七書”之首。曹操以下有71人曾為之作注。唐朝杜牧在注中說:“孫武書數(shù)萬言,魏武削其繁剩,比其精髓成此書?!?972年,在山東臨沂縣銀雀山的西漢墓中,發(fā)現(xiàn)《孫子兵法》殘簡。該書現(xiàn)在的存篇有《計》、《作戰(zhàn)》、《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火攻》、《九地》、《用兼》等13篇、5900余字?!秾O子兵法》是中國由奴隸主向封建制轉(zhuǎn)變的時代的產(chǎn)物,它繼承和發(fā)展前人的戰(zhàn)爭經(jīng)驗以及進行兼并戰(zhàn)爭的軍事理論,在對古代戰(zhàn)爭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基礎上,揭示了戰(zhàn)爭的若干客觀規(guī)律,提出了自成體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理論,包含有豐富的軍事辯證法與樸素唯物論思想。同時它對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革也有所反映。
《六韜》
《六韜》按《隋書》注為“周文王師姜望撰”,實際為后人所著,成書約在戰(zhàn)國晚期至秦漢之間。全書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6卷,共60篇。《六韜》重視政治上勝敵。在作戰(zhàn)指導上,它力主引兵深人諸侯國的進攻戰(zhàn),指揮專一,因情用兵。在使用兵力上,主張“必有分合之變”,圍城攻邑則要集結(jié)三軍。在軍隊建設上要求將領具備勇、智、仁、信、忠等德行和 “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的風范;要求執(zhí)行嚴格的戰(zhàn)場紀律。在訓練方面,主張從單兵訓練開始,一人教成十人,十人教成百人、乃至百而千,千而萬,萬而合成三軍之眾進行大操練、大演習。對于作為后備兵員的農(nóng)民,則要求通過農(nóng)事活功進行訓練,培養(yǎng)戰(zhàn)斗意識,以寓兵于農(nóng)?!读w》除繼承發(fā)展前人有關軍事思想外,還具備許多自身的特點,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有較重要的地位。
《司馬法》
《司馬法》舊題作者司馬穰苴,穰苴,姓田,春秋后期齊國人,因為官至大司馬,所以稱其為司馬穰苴?!稘h書·藝文志》中禮類著錄有《軍禮司馬法》155篇,至隋代以后,《司馬法》只出現(xiàn)于兵家著錄中了?!端抉R法》本義是周朝以來治兵的典章制度,這些典章由治兵的司馬掌管、歷代或有增刪,所記載的內(nèi)容不限于一世一代,田穰苴曾任司馬,掌管這些典籍之時,曾依此法的精神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狀況,作過一些符合實用的論述。到了戰(zhàn)國的時候,齊威王命人整理司馬法,田穰苴的論述也在其中,加上當時人們將官職與人名混叫,這部書就成了《司馬穰苴兵法》。但是,這本書的著作權(quán)應該屬于歷代治兵的司馬,田穰苴只是其中之一罷了。今本《司馬法》雖然只有5篇,但其所記載的古代軍禮、軍法等,對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和古代禮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尉繚子》
《尉繚子》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史上一部著名典籍,北宋神宗時期將其列為“武經(jīng)七書”之一,共有24篇。歷史上曾經(jīng)有兩個尉繚,一個是六國時代與梁惠王對話的雜家尉繚,他的著作是歸于雜家的《尉繚》共29篇,也就是今本《尉繚子》中的前12篇與《兵令》上下;另一個是秦始皇十年(前237)與秦王贏政論兵的兵家尉繚,以官為姓、他的著作是歸于兵家的《尉繚》31篇,也就是今本《尉繚子》的后10篇。至西漢時期,兩部《尉繚》同時傳世,班固分別著錄于《藝文志》中;但到了《隋書·經(jīng)籍志》時只有雜家《尉繚子》五卷,兵家。“梁有《尉繚兵書》一卷”,兵家《尉繚》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散佚。到宋朝編定《武經(jīng)七書》時,雜家《尉繚》也已經(jīng)散佚,兩書都剩殘本,遂合成一書流傳于世。這合成的一書就是今本《尉繚子》?!段究澴印泛汀秾O子兵法》、《六韜》一樣,都是正宗兵家論著,歷代都有人對其進行研究,并且流傳海外。其最早的元豐刻本如今已不得見,現(xiàn)存最早的是日本巖崎氏靜嘉堂本,我國目前所流傳的本子都是根據(jù)它來影印的。
《李衛(wèi)公問對》
《李衛(wèi)公問對》三卷,也是“武經(jīng)七書”之一,是唐太宗與李靖問答的形式來探討軍事問題,所以又稱為《唐李問對》。李靖是唐初名將,唐貞觀11年(637)被封為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 τ凇独钚l(wèi)公問對》的作者,大致有三種看法:一種認為就是李靖所作;一種認為是后人整理李靖與太宗的言談編纂而成;還有一種認為是宋人阮逸偽撰。第一種說法由于證據(jù)太少而不為人們所接受,第二種和第三種說法至今仍無定論,但現(xiàn)在人們多認為此書為阮逸所撰。雖然不是李靖所作,不能作為唐代史料,但并不影響它在軍事思想史上的價值。現(xiàn)存最早的《李衛(wèi)公問對》版本是日本靜嘉堂南宋浙江刻本,較為有名的批本有明代王陽明批本和張居正批本兩種。
【例1】下列書籍中不屬于我國古代兵書的是( )
A.《司馬法》 B.《六韜》 C.《三略》 D.《五蠹》
【答案】D?!窘馕觥緼項,《司馬法》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兵書之一,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排除。B項,《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道家兵書,也是中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排除。C項,《三略》原稱《黃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漢族軍事著作,屬于道家兵書,與《六韜》齊名,排除。D項,《五蠹》為韓非所著,是先秦說理文進一步發(fā)展的作品,全文近七千字。五蠹,指當時社會上的五種人:(一)學者,(二)言談者,(三)帶劍者,(四)患御者,(五)工商之民。故正確答案為D。
【常識積累】中國歷史上十大奸臣
(1)慶父:春秋時期魯國貴族,魯莊公的弟弟。他慣于挑撥離間,先后殺了兩個國君,后來自縊身亡。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源于此。
(2)趙高:秦朝宦官,原為趙國貴族,他與李斯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六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不久又殺死李斯,自任丞相,后又謀害胡亥,立子嬰為帝,后被子嬰誅殺?! ?/span>
(3)梁冀:東漢大臣,兩個妹妹分別為順帝、恒帝皇后,順帝死后,于梁太后合謀,先后立沖、質(zhì)、恒三帝,專橫朝政20年。他掠奪的財產(chǎn)相當于全國半年租賦。159年,恒帝誅殺粱氏一家,梁冀自殺身亡。
(4)董卓:初為瓊州豪強,漢靈帝時任州牧,兇殘異常。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陽,毒殺少帝,另立獻帝,自立太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后被王允、呂布殺掉?! ?/span>
(5)來俊臣:唐朝武則天時酷吏,因告密受寵,任中丞,后因得罪武氏諸王和太平公主,被武則天處死。成語“請君入甕”講的就是他和右丞周興之事?! ?/span>
(6)李林甫:唐朝權(quán)臣,玄宗時任禮部尚書兼中書令。他有“口有蜜、腹有劍”之稱。在任19年中,唐王政事敗壞,終于釀成“安史之亂”?! ?/span>
(7)秦檜:北宋歷任御史中丞等職。靖康二年,被金軍掠至北方,不久遣歸,充當內(nèi)奸。他勾結(jié)黨羽,專橫權(quán)勢,力主投降,以“莫須有”待得罪名殺害岳飛及其子岳云等抗金名將,為后人唾棄?! ?/span>
(8)嚴嵩:明朝大臣,嘉靖中任吏部尚書,官至太子太師,以其子世蕃等為爪牙,操縱國事,在任時大半軍餉被他侵吞。1562年,御史周應龍,林潤相繼彈劾世蕃,嚴世蕃被殺,抄出黃金10000余兩,白銀200余兩,嚴嵩被革職,不久病死?! ?/span>
(9)魏忠賢:明代宦官,萬歷年入宮。1620年,他被任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并監(jiān)管東廠,網(wǎng)羅死黨,殺害東林黨人揚漣、左光斗等正直官吏。
(10)和珅:原在清廷鑾儀衛(wèi)當差,因逢迎獻媚,為乾隆所寵,官至文華殿大學士。乾隆死后,嘉慶帝宣布他20條罪狀并令其自殺,被抄家,家產(chǎn)約值8億兩黃金,等于朝廷10年收入。
【常識積累】文學常識之重要史書
一、紀傳體
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記錄歷史事件的一種體裁。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著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妒酚洝钒ㄊ炯o、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分別記錄了:帝王政績、諸侯興亡、重要人物事跡、大事年表、典章制度。《史記》在我國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我國第一部“正史”,被魯迅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
《漢書》為東漢班固所著,后由班固之妹班昭和班固弟子馬續(xù)補寫而成,記錄了西漢漢高祖劉邦到新朝王莽時期的歷史?!稘h書》與《史記》的有所區(qū)別,《史記》記錄的歷史不以朝代為限,所以被稱為“通史”,但《漢書》記載的均為西漢時期的歷史,所以被稱為“斷代史”。
二、編年體
編年體是以時間為中心記錄歷史事件的一種體裁。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春秋》相傳由孔子編訂,也是周朝魯國的國史,由于語言精練卻暗含褒貶被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后來又出現(xiàn)了解釋《春秋》一書的作品,被稱為“春秋三傳”,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司馬光所著,記錄了東周第20代君主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柴榮時期的歷史,共記載了16朝歷史。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與司馬遷所著《史記》被合稱為“史學雙壁”。
三、國別體
國別體是以國家為中心記錄歷史事件的一種體裁。
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
《國語》也稱《春秋外傳》、《左氏外傳》,相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記錄了西周中期到春秋戰(zhàn)國相交時期的歷史?!秶Z》開創(chuàng)了以國家為分類的國別體體裁,對后世影響很大,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就受其影響。
【題目練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史記》作者為東漢時期的司馬遷,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B、《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班固、班昭、馬續(xù)所著
C、《春秋》是孔子編訂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
D、《國語》是由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
【答案】C。【解析】《史記》作者為西漢時期的司馬遷,A選項錯誤;《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B選項錯誤;《國語》是由左丘明所著的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D選項錯誤。故本題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