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web/img/banner_ad_1.jpg)
行測常識積累:“數(shù)字”文學歷史、中國戲曲十大悲劇、上古神話成語盤點、佛教四大名山
【常識積累】“數(shù)字”文學歷史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黍、稷、麥、豆
五臟:心、肝、脾、肺、腎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五岳:“東岳”山東泰山、“西岳”陜西華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中岳”河南嵩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毒:蝎子、蛇、蜘蛛、蜈蚣、蟾蜍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筑、電影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nóng)、高翔、李方鷹、羅聘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十大名茶:西湖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云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三經(jīng):《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
【常識積累】中國戲曲十大悲劇
一、《竇娥冤》(元·關漢卿)
這是關漢卿最著名的作品,描寫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寡婦竇娥被誣告殺人,最后被冤枉而死。表現(xiàn)了封建社會下層婦女的悲慘命運。
二、《漢宮秋》(元·馬致遠)
這部戲曲是以漢元帝和王昭君愛情故事為主線。因國弱且君主無能,為了國家和民族最后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塑造了王昭君這一愛國者的形象。
三、《趙氏孤兒》(元·紀君祥)
這部戲曲講述了春秋時期晉靈公武將屠岸賈僅因其與忠臣趙盾不和與嫉妒趙盾之子趙朔身為駙馬,竟殺滅趙盾家300人,僅剩遺孤被程嬰所救出。20年后趙氏孤兒生擒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這部戲曲在戲曲歷史上影響深厚,18、19世紀被翻譯成多種外語版本,登上歐洲戲劇舞臺,受到世界矚目。
四、《琵琶記》(元·高明)
描寫的是蔡伯喈上京赴考最后被牛相國招為女婿,家中妻子趙五娘在家忍受饑餓侍奉公婆。最后公婆離世,她上京尋夫的故事。雖然最后是大團圓結局,但是趙五娘的遭遇反應了封建制度下婦女悲慘無奈的命運。
五、《精忠旗》(明·馮夢龍修撰)
描寫了寫南宋精忠報國民族英雄岳飛被賣國賊秦檜謀害的故事,表現(xiàn)了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嬌紅記》(明·孟稱舜)
該劇講述了王嬌娘和申純相愛,但是屢遭阻礙,最后雙雙殉情的愛情悲劇。
七、《清忠譜》(清·李玉)
描寫了明代天啟年間閹黨魏忠賢等人對東林黨人的迫害史實,成功地塑造了顏佩韋等“五人義”的市民形象,生動描繪了群眾斗爭的熱烈場面。
八、《長生殿》(清·洪升)
故事描寫唐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huán),終日游樂,表現(xiàn)了一代盛世王朝走向衰落的命運。
九、《桃花扇》(清·孔尚任)
該劇講述了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又慘遭離亂波折,最后雙雙入道的愛情悲劇。
十、《雷峰塔》(清·方成培)
該劇講述了白娘子和許仙的愛情波折為主線。法海強行拆散,將白娘子壓在雷峰塔下的愛情故事,深刻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刷題練習
【例題】下列不屬于元曲四大悲劇的是()。
A、《竇娥冤》
B、《西廂記》
C、《梧桐雨》
D、《趙氏孤兒》
【解析】B。此題主要考查考生對于中國戲曲作品的了解。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王實甫的代表作。
簡介: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屬于元曲四大喜劇之一。
延伸閱讀:元曲四大喜劇分別為:關漢卿:《拜月亭》;王實甫:《西廂記》;白樸:《墻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
【常識積累】關于上古神話的公考成語盤點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精衛(wèi)填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后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也比喻徒勞不自量力。
夸父逐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也比喻人類戰(zhàn)勝自然的決心和雄心壯志。
炎黃子孫——炎黃:炎帝神農(nóng)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的后代。指中華民族的后代。亦作“黃炎子孫”。
開山鼻祖——比喻一個學術流派、技藝的開創(chuàng)者。。
天文地理——泛指知識、學問。
娥皇女英——傳說娥皇、女英為堯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舊時指姐妹侍奉同一個丈夫。
華封三祝——華:古地名。封:疆界,范圍。華封:華州這個地方。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愿。即:祝壽、祝富、祝多男子,合稱三祝。
堯長舜短——堯、舜: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堯身材高大,舜身量矮小。堯高舜矮,均是圣明的君主。比喻不可以貌取人。
堯天舜日——堯、舜: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堯、舜在位的時期。原用以稱頌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時候。
堯舜千鐘——鐘:古代酒器。像堯、舜那樣一次能飲許多鐘酒。比喻人的酒量大。
堯趨舜步——①指如堯舜之行。頌揚帝王的儀容舉止。②指堯舜的德政。比喻政局穩(wěn)定而清明。
堯鼓舜木——堯、舜: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鼓:諫鼓;木:箴木。堯門旁設諫鼓,舜門外置箴木。形容君主賢明,能隨時接受意見,聽取忠告。
一夔已足——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洗耳不聞——比喻不愿意聽或不愿過問世事。
洗耳投淵——洗耳、投淵:指堯讓位于許由、舜讓位北鐸的傳說。舊時指隱逸的人厭惡聽有關政治的事。
【常識積累】佛教四大名山
1、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
五臺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chǎn)。
五臺山位于中國中部山西省境內(nèi),由五座山峰環(huán)抱而成。五座山峰的頂端平坦寬闊,好象土砌的平臺,分別稱為東臺、西臺、南臺、北臺、中臺,合稱“五臺”。五臺山是華北的海拔最高點。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nóng)民們根本無法到田里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里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干燥的氣候變得濕潤,于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jīng)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么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yǎng)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于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后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fā)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于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2、普陀山——觀世音菩薩
1982年,普陀山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qū),經(jīng)原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qū)。地處浙江省杭州灣東南海中的普陀山,峰壑競秀,奇石嶙峋,花木蔥蘢,泉流掩映,金沙雪浪,風光旖旎。如普陀舊志云:“名山勝境,本仙真棲息之鄉(xiāng),絕島荒嵎,為賢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游子關情。”這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跡,千百年來,讓文人墨客們感懷不已,留下了不少詠嘆之詞。
相關傳說:佛教經(jīng)典認為觀世音菩薩是居住在南方海上叫做“普陀洛珈山”的島上,這為普陀山成為觀世音道場提供了最權威的依據(jù)?!度A嚴經(jīng)》第六十八卷上說:“、、、于此南方有山,名普陀洛珈山,彼有菩薩觀自在(觀世音)?!薄昂I嫌猩蕉嗍ベt,眾寶所成極清凈。善財童子,漸次達行,至于彼山,處處求賢此菩薩。
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郁,香草柔軟,觀自在菩薩郁金剛石上結痂蛈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這段佛經(jīng)記錄的是有名的善財童子在普陀洛珈山參拜觀世音菩薩的情景,是普陀山為觀世音道場的佛經(jīng)依據(jù)?,F(xiàn)在去舟山群島可以驅車跨越幾道海上大橋,高速公路十分發(fā)達,但是,古時候海上交通極不便利。舟山群島遠離大陸,被世人當成“海上仙山”,世外桃源。
據(jù)傳,秦始皇曾駕臨寧波,遠望舟山,云里霧里,疑是仙山蓬萊。所以,認定普陀山是觀世音的道場是合乎情理的,對于當時的人們也是樂于接受的。
3、峨眉山——普賢菩薩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峨眉山古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峨眉山為主體的峨眉山景區(qū)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相關傳說:《華嚴經(jīng)》:有善財童子佇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晉代創(chuàng)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為普賢菩薩道場,即由此而來。
據(jù)《峨眉山志》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六年 (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藥于云窩,見一鹿欹跡如蓮花,異之,追之絕頂無蹤”。因問在山上結茅修行的寶掌和尚,和尚說是普賢菩薩“依本愿而現(xiàn)像于峨眉山”。蒲公歸家后即舍宅為寺,于是峨眉山就發(fā)展成普賢菩薩的道場。另有資料說,是晉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藥時,見一老者騎白象隱去。兩種記載基本上是一致的。
4、九華山——地藏菩薩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nèi),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2006年,以九華山為主體的九華山風景名勝區(qū)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2007年,九華山風景區(qū)獲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09年,九華山獲評為國家地質公園。2019年4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公告,批準九華山為世界地質公園。
相關傳說:九華山曾經(jīng)是道教的福地,然而在東晉時期,杯度禪師在此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廟:化城寺。據(jù)《宋高僧傳》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的王子金喬覺剃度出家,法名:地藏比丘。他為了學習佛法,不遠千里來到九華山,被九華山的幽翠環(huán)境所吸引,于是決定在此學習修行。修行期間,一位叫諸葛節(jié)的居士發(fā)現(xiàn),地藏比丘修的是苦行,非常感動,便發(fā)心在此建立寺廟,供奉僧眾。
貞元十九年七月十三日,地藏比丘在此圓寂。圓寂后三年,僧人們開杠驚奇的發(fā)現(xiàn)其肉身不腐,與地藏經(jīng)中描述地藏菩薩的狀況相同。“兜羅手軟,金鎖骨鳴,顏面如生”,于是大家一致認為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并以地藏比丘圓寂的日子當做地藏菩薩應化中國的涅槃日。
唐朝的大詩人李白曾與地藏比丘特別交好,金地藏圓寂后,他還專門寫了一篇《地藏菩薩贊》作為紀念。此后,九華山被大眾公認為是地藏王菩薩的度化眾生的道場,也成為地藏信仰的朝圣地。鼎盛時期,寺廟規(guī)模達到三百多座,僧眾四五千人,香火旺盛,煙霧繚繞,經(jīng)久不絕,被人們用“九華一千寺,灑在一霧中”來形容九華山的秀麗與神秘。尤其是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全國各地的信眾紛紛前來朝拜地藏菩薩,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