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web/img/banner_ad_1.jpg)
巧取關聯(lián)項隱含信息
行測考試中,樸素邏輯也是常考題目,常作為拔高性題目和壓力性題目出現(xiàn),對同學們來說,難度較大,雖然題量占比不大,但是題目給考生在考場上增加的心理壓力會干擾后期整體發(fā)揮。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來學習一下樸素邏輯的解法。
【題型特征】
題干中涉及對象比較多,對象特征描述內(nèi)容有交叉、題干條件有借用,常見表述“比、比不上、大于、小于、不如、優(yōu)于、劣于、并非……”如:律師、文員、牙醫(yī)三位朋友比收入,“甲比律師收入高”可提取2個信息,一是表意信息:“甲收入大于律師”;二是隱含信息:“甲不是律師”。若再加一個條件“文員收入最低”,又結合可推出“甲不是文員”,則可根據(jù)題干確認甲的身份為牙醫(yī)。
【技巧解析】
巧取關聯(lián)項隱含信息
【例1】甲、乙、丙3人中一位是護士,一位是教師,一位是秘書,現(xiàn)在知道:丙比秘書大;甲和教師不同歲;教師比乙年齡小。那么,誰是護士,誰是教師,誰是秘書?( )
A.甲是護士,乙是秘書,丙是教師
B.甲是秘書,乙是護士,丙是教師
C.甲是秘書,乙是教師,丙是護士
D.甲是教師,乙是護士,丙是秘書
【答案】B【解析】由“甲和教師不同歲”推出甲不是教師,“教師比乙年齡小”可知乙不是教師,則丙是教師?!氨让貢蟆奔础敖處煴让貢蟆保Y合“教師比乙年齡小”,可知乙不是秘書,則甲是秘書,乙是護士。故正確答案為B。
【靈活應用】
【例2】某單位組織職工分小組進行摘草莓趣味比賽,甲、乙、丙3人分屬3個小組。3人摘得的草莓數(shù)量情況如下:甲和屬于第3小組的那位摘得的數(shù)量不一樣,丙比屬于第1小組的那位摘得少,3人中第3小組的那位比Z摘得多。
若將3人按摘得的草莓數(shù)量從多到少排列,正確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答案】B【解析】由“甲和屬于第3小組的那位摘得的數(shù)量不一樣”推知甲不是第3小組。3人中第3小組的那位比乙摘得多,可知乙不是第3小組,因此丙屬于第3小組,并且丙摘得的草莓數(shù)量多于乙。根據(jù)“丙比屬于第1小組的那位摘得少”,可知甲屬于第 1 小組,乙屬于第2小組,并且甲摘得的草莓數(shù)量多于丙。故3人按摘得的草莓數(shù)量從多到少的排列順序為:甲>丙>乙。故正確答案為B。
樸素邏輯題干信息存在交叉、借用本身難度不大,同學們要注意應用“巧取關聯(lián)項隱含信息”來解題,信心滿滿地應戰(zhàn)吧!
大話必然性推理之“三段論”
【概念間關系】
(1)概念:反映事物的范圍和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本質屬性是概念的內(nèi)涵(是什么),事物的范圍是概念的外延(包括什么),邏輯里研究概念的外延不研究概念的內(nèi)涵,比方說:你說你做了什么好事?日常中我們會認為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錯誤,但是在邏輯學中就是想問你你到底做了什么好事。所以,邏輯學的邏輯和日常中的邏輯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邏輯里研究的更多的是概念間的關系。
(2)概念間關系:全同、全異、交叉、包含、包含于。
三段論
(1)含義:由兩個含有共同項的性質判斷作為一個前提的演繹推理
(2)本質:概念間關系的傳遞
(3)推理第一定律:
有些A是B=有些B是
所有A不是B=所有B都不是A。
推論:
所有A都是B=所有非B是非A
有些A不是B=有些非B是A
(4)三段論的四種標準形式
所有A是B+所有B是C?所有A是C
所有A是B+所有B非C?所有A非C
有些A是B+所有B是C?有些A是C
有些A是B+所有B非C?有些A非C
(5)標準形式的特點
1.前提是兩個所有,結論也是所有,結論出現(xiàn)有些前提一定是所有和有些
2.倆個前提出現(xiàn)三個概念,每個概念在推理中出現(xiàn)兩次
3.中項在前提中出現(xiàn)兩次,結論中不出現(xiàn),結論中出現(xiàn)的概念必然不是中項
4.中項在前提中必然存在所有B的形式
5.前提與結論中否定詞的奇偶性是一致的
【常考題型】
三段論題型特征:題干和選項出現(xiàn)所有、有些;題干中至少出現(xiàn)三個概念,且概念重復出現(xiàn)。
(1)結論型題型特征:題目一般會給出倆個或多個前提,問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文氏圖解題原則:先畫所有再畫有些,所有畫圈有些畫點,點可擴大,圓環(huán)可空,關系不明做標記
(2)前提型題型特征:題目給出一個或多個前提以及一個結論,想要得到結論需要補充哪一項前提
主謂拆分法:根據(jù)題干的結論,將結論拆成分別含有主項和謂項的倆個直言命題,之后分別與題干進行匹配,從而確定前提中缺少的中項的形式,將前提補充完整。
【例1】由兩個含有一個共同項的性質判斷作前提得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為結論的演繹推理。演繹推理是由普通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的推理。
根據(jù)以上定義,下列屬于三段論的是:( )
A.所有的金屬都不溶于水,鉻是金屬,所以鉻不溶于水
B.所有的麻雀都有羽毛,所有的鴿子都有羽毛,所以所有的鳥都有羽毛
C.甲不是罪犯,乙不是罪犯,所以甲乙都不是罪犯
D.周恩來是偉大的政治家,周恩來是偉大的軍事家,所以周恩來是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答案】A【解析】第一步:抓住定義中的關鍵詞。關鍵詞強調(diào)三段論為“演繹推理”,即普通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第二步:逐一判斷選項。A項中,“所有的金屬都不溶于水”是大前提,即文中“普通性的前提”,“鉻是金屬”是小前提,“鉻不溶于水”是特殊性結論,屬于三段論。B項屬于簡單的歸納推理,C項和D項都沒有得出新的性質的結論。故正確答案為A。
【例2】下列三段論推理有效的是:( )
A.有些雜談是散文,有些短文是雜談,所以有些短文是散文
B.三句半不是詩,三句半是分行排列的,所以分行排列的有些不是詩
C.許多花草是有藥用價值的,金銀花是花草,所以金銀花是有藥用價值的
D.操作風險是銀行可控的內(nèi)生風險,信用風險不是操作風險,所以信用風險不是銀行可控的內(nèi)生風險
【答案】B【解析】逐一分析選項推理結構并判斷。A項:①有些雜談散文,②有些短文雜談,③結論:有些短文散文;“有些雜談”和“雜談”無法串聯(lián),故不能從“有些短文”推出“散文”,推理有誤,排除;B項:①三句半詩,②三句半分行排列的,③結論:有的分行排列的詩;“三句半”是“分行排列的”一種情況,可以從“有的分行排列的”推出“不是詩”,推理正確,當選;C項:①有的花草有藥用價值,②金銀花花草,③結論:金銀花有藥用價值;“有的花草”和“花草”無法串聯(lián),故不能從“金銀花”推出“有藥用價值”,推理有誤,排除;D項:①操作風險內(nèi)生風險,②信用風險操作風險,③結論:信用風險內(nèi)生風險;條件②的后件是對條件①的否前,否前得不到必然結論,所以不確定信用風險是否是內(nèi)生風險,推理有誤,排除。故正確答案為B。
巧用矛盾解真假話之到底誰在騙你
在公務員考試行測中,有這么一類常見的題型,題干的會問你到底誰說了真話或是到底誰說了假話,很多同學拿到這種題目會下意識覺得真真假假的好難,不知道該如何入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類題目應該如何入手。
【例題】張檢察官抓住了四個貪污犯罪嫌疑人,這四個人分別做了如下供述:
甲說:“冤枉啊,我們四個都沒有貪污啊!”
乙說:“丁是個老實人,不可能貪污?!?/span>
丙說:“其實,我們四個人中有人貪污了。”
丁說:“我們當中肯定有人沒有貪污。”
張檢察官經(jīng)過多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四個人中有兩個人說了真話,兩個人說了假話。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 )
A.甲、乙兩人說了真話 B.乙、丙兩人說了真話
C.丙、丁兩人說了真話 D.甲、丁兩人說了真話
【答案】C【解析】甲和丙說的話互為矛盾關系,必然一真一假。根據(jù)兩個人說真話,兩個人說假話可知,乙和丁說的話為一真一假。如果乙說了真話,那么由某個非為真能推出有些非為真,即丁說的話也是真話,與乙和丁一真一假矛盾,不滿足題干要求,因此乙說的假話,丁說的真話,所以丁貪污了,由此可知丙說的真話,甲說的假話。所以說真話的是丙和丁。故本題答案為C。
這道題的突破口就是甲乙丙丁四個人說的話中的那組矛盾關系“所有非”和“有些是”,根據(jù)互為矛盾的兩個命題必然一真一假的特性得出剩下的兩句必然一真一假,然后繞開矛盾去看了其他兩句話的真假性,再根據(jù)其他兩句話的真假性判斷出有誰貪污,最后代會到矛盾中去判斷誰真誰假。
我們把這樣的解題思路總結一下變成“三字訣”即“找-繞-回”。第一步找到題干中的矛盾關系,第二步繞開矛盾去看其他話的真假性,第三步將已知信息代回矛盾命題中去判斷誰真誰假,這樣做下來,這類真假話的題目就能很快梳理出答案了。
怎么樣,利用矛盾去解真假話問題其實一點也不難對吧,希望同學們能夠多去練習,熟練掌握這種方法,爭取之后做到類似的題目能夠“秒選”答案,穩(wěn)穩(wěn)拿住這些不可以丟掉的分數(shù)。
定義判斷的提升也離不開常識積累
很多考生以為國家公務員考試定義判斷是技術含量較低的題型,只要運用恰當?shù)姆椒?,提取或概括出定義要點,逐一匹配選項即可。實際上,有一些題目由于定義本身專業(yè)性較強,而題干對定義的解釋不夠充分,會讓我們帶著模棱兩可的感覺去做題,如此一來正確率自然總上不去。那么這種情況究竟該如何應對呢?在此來給你指條明路,廢話不說,我們直接通過題目來感受一下:
【例】繼承權的喪失,又稱為繼承權的剝奪,是指在發(fā)生法定事由時,取消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遺產(chǎn)的資格。繼承權喪失的情形既適用于法定繼承,也適用于遺囑繼承。繼承權喪失的事由包括: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為爭奪遺產(chǎn)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遺棄被繼承人或虐待被繼承人,情節(jié)嚴重的;偽造、篡改遺囑,情節(jié)嚴重的。
根據(jù)上述定義,不屬于繼承權喪失的是?( )
A. 周某40歲就立下遺囑,將其全部財產(chǎn)留給兒子,其子為盡快得到遺產(chǎn)而買兇殺害了周某
B. 甲乙兩兄弟為遺產(chǎn)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甲氣急之下舉刀殺乙,乙失手將甲推入河中,甲溺水而死
C. 劉某為與鄭某爭奪財產(chǎn)而欲殺害鄭某,但未遂
D. 張丁不盡贍養(yǎng)義務,經(jīng)常虐待其父,并將其父親打成殘廢
【答案】B【解析】繼承權的喪失定義給出了四種具體情況,我們只要逐一判斷選項所屬分類即可。A項周某被兒子買兇殺害,屬于第一類“故意殺害被繼承人”;B項乍一看好像屬于第二類“為爭奪遺產(chǎn)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甲被乙殺死,但乙是出于正當防衛(wèi)的目的,且是失手,并非“故意殺害”,因此B項并不屬于第二類;C項劉某為爭奪財產(chǎn)殺害鄭某未遂,有同學可能說沒殺成,應該不屬于,根據(jù)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guī)定,故意殺人未遂仍按故意殺人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只不過量刑上會從輕處罰,當然C項未指明所爭奪財產(chǎn)書否為遺產(chǎn),但基于命題考慮,姑且按遺產(chǎn)理解,否則會對題目的科學性產(chǎn)生影響;D項明顯屬于第三類,虐待被繼承人。故正確答案為B。
通過這個題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時候單純根據(jù)題干中對定義的描述,要想快速確定答案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我們能夠對這些定義有一個提前的學習,那么我們的理解速度和判讀準確率都會有大幅提升。因此,大家要想在定義判斷領域有所突破,相關常識的積累一定早提早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