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web/img/banner_ad_1.jpg)
行測巧解判斷推理技巧
行測備考:“橫縱捭闔”間巧解類比推理
行測中的類比推理是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的題型。但是這幾年類比推理的考察難度在逐漸增加,很多考生做題的準確率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很多題目快速排除了兩個選項之后,剩下兩個選項會猶豫不定,浪費了時間,準確率也不見得有所提高。其實這是方法沒找對,今天就帶領大家找準方法,擺脫糾結,橫縱間巧解類比推理。
第一步:橫向找考點。
國考中類比推理涉及四大類考點,包括邏輯關系、言語關系、經驗常識、自然科學與文學歷史常識,在這四大類考點之下還包含23個二級考點,相信備考了這么久的你們都已經很熟悉了,就不再一一列舉了,咱們做題第一步,就是橫向觀察兩個選項,找到考察要點。
第二步:縱向辨答案。
有的類比推理題目,橫向是不能找到唯一答案的,需要縱向比對,縱向比對中,主要涉及到詞性是否一致、感情色彩是否一致、是否為同一屬性等等。接下來,就針對這三個考察維度,通過例題一起來學習一下。
例1:處之泰然:鎮(zhèn)定( )
A.大義凜然:壯烈
B.虛懷若谷:謙虛
C.杳如黃鶴:消失
D.似水流年:時間
【答案】B【解析】首先判斷橫向考點,處之泰然可以形容鎮(zhèn)定,二者是言語關系中的釋義關系。
A項,大義凜然是指由于胸懷正義而神態(tài)莊嚴,令人敬畏,不可以形容壯烈,與題干關系不一致。
B項,虛懷若谷指非常謙虛,可以形容謙虛,與題干關系一致。
C項,杳如黃鶴指下落不明,可以形容消失,與題干關系一致。
D項,似水流年指時間一去不復返,可以形容時間,與題干關系一致。
接下來,縱向對比。鎮(zhèn)定是形容詞,只有B選項的謙虛是形容詞,與題干詞性一致,C項的消失是動詞,D項的時間是名詞,均與題干不一致,
故本題選B。
例2:語言:簡潔( )
A.骨骼:清奇
B.想象:豐富
C.彷徨:徘徊
D.坦途:捷徑
【答案】B【解析】簡潔的語言,是言語關系中的偏正關系。
A項,清奇的骨骼,構成偏正關系的短語,與題干關系一致,保留。
B項,豐富的想象,構成偏正關系的短語,與題干關系一致,保留。
C項,彷徨和徘徊是近義關系,兩者不能構成偏正關系的短語,與題干關系不一致。
D項,坦途和捷徑不能構成偏正關系的短語,與題干關系不一致。
接下來縱向比較,對比A、B兩項,題干中的語言是傳遞信息的聲音,B項的想象是人在頭腦中產生的形象,兩者都是沒有實體的,而A項的骨骼是有實體的,因此B項與題干的聯系更緊密。故本體選B。
例3:大義凜然:卑躬屈膝( )
A.安分守己:好高騖遠
B.窮奢極欲:節(jié)衣縮食
C.得心應手:百無一用
D.持之以恒:虎頭蛇尾
【答案】D【解析】首先橫向判斷考點。大義凜然是指由于胸懷正義而神態(tài)莊嚴,令人敬畏。卑躬屈膝形容低聲下氣,奉承討好的樣子。二者是反義詞。
A項,安分守己指的是安于本分,規(guī)矩老實做事。好高騖遠指的是脫離實際,追求目前不可能實現的過高、過遠的目標。二者是反義詞,與題干關系一致。
B項,窮奢極欲形容奢侈和貪欲到了極點。節(jié)衣縮食形容省吃省穿,泛指節(jié)儉。二者是反義詞與題干關系一致。
C項,得心應手比喻技藝純熟,心手相應。百無一用形容毫無用處。二者不是反義詞,與題干關系不一致。
D項,持之以恒意思是長久堅持下去?;㈩^蛇尾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后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做事不始終如一。二者是反義詞,與題干關系一致。
接下來縱向比較,題干兩個詞,前者是褒義詞,后者是貶義詞,只有D選項是前褒后貶,故本題選D。
通過以上三道例題,相信各位同學都能夠掌握縱向比對的相關考點,下次出現類似的題目,一定要做對哦!
行測判斷推理解釋型——原因會找么?
在公務員行測考試中,考生在復習時一定會著重注意加強型、削弱型題目的相關考點,但往往會忽略考試中的一些小題型,很多考生會認為這些題目考的不多,根本不用復習。但是,在如今“微分時代”下,我們是要分分必爭,不能忽略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內容。那么今天就與大家一起分享如何解決解釋型題目。
這類題目通俗來說就是題目給出看似矛盾的現象,讓我們?yōu)槠湔业揭粋€合理的理由進行解釋。比如:東北的冬天很冷,但是雪糕的銷量在冬天不降反升。這其實就是看似矛盾的現象,需要我們對于這類矛盾的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那我們如何找到題干的矛盾?又該如何解釋呢?
一、解題步驟
1.利用轉折詞快速定位矛盾雙方。
2.尋找解釋矛盾的選項。
二、解釋遵循的原則
①常識思維原則:正確選項需要符合客觀事實。
②收斂思維原則:不能否定矛盾的任何一方。
③兼顧雙方原則:不能只涉及矛盾一方。
例題:據國家權威機構研究證實,當前市場上熱銷的某品牌保健食品并不含有提高人類身體機能、增強個體免疫力的成分。但調查結果表明,不少身體虛弱的人在購買服用了該品牌的保健食品一段時間后,身體素質明顯提高。
以下最有助于解釋上述矛盾的一項是:( )
A.保健食品作用的發(fā)揮具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性
B.許多身體健康的人在服用保健食品后體質也增強了
C.購買該品牌保健食品的人大多經濟條件較好
D.服用保健品的人在生活其他方面也開始注重健康
【答案】D【解析】通過題干轉折詞“但”找到矛盾現象:某品牌保健食品并不含有提高人類身體機能、增強個體免疫力的成分。但不少身體虛弱的人服用了后,身體素質明顯提高。A選項指出作用的發(fā)揮具有滯后性,也就說明保健品具有功效,但是題干已經明確保健品不具有功效,和題干觀點相悖,違背了第一個原則,不能解釋。B選項指出身體健康的人服用后的情況,并不能說明為什么身體虛弱的人吃了之后會增強身體素質,不能解釋。C選項指出購買人的經濟條件。同樣不能解釋為什么身體虛弱的人在購買服用了該品牌的保健食品一段時間后,身體素質明顯提高的原因。D選項指出服用保健品的人還注重健康,那也就說明,雖然保健品沒有功效,但是由于他們注重生活其他方面健康,所以他們的身體素質明顯提高。所以D選項可以解釋。
綜上,對于解釋型題目,首先通過轉折詞找到矛盾現象,比如“但是”、“然而”、“卻”等。轉折詞前后一般就是要找的矛盾。其次在選擇選項過程中需要兼顧矛盾雙方,比如上述例題中的D選項,同時也不能否定矛盾的任何一方,比如例題中的A選項。希望廣大考生不扔掉任何一分,分分必爭!
行測判斷推理:教你用“代入排除法”解樸素邏輯
在行測考試當中,樸素邏輯作為判斷推理一種特殊的推理題,大多數考生做起來覺得很吸引力,但也給廣大考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即使最后做出來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形下顯得得不償失。這類有著極強邏輯思維的題想必也困擾著大家,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如何運用代入排除法解樸素邏輯題。
一、代入排除法適用題目類型
當題干中列舉了一些已知條件,并且存在多種不確定的情況需要分類討論的時候,如果我們逐一的去將可能的情況一一列舉出來的話會浪費很多的時間,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嘗試根據選項給定的情況,逐一將選項代入題干中驗證做排除,一般來講錯誤的選項代入題干后會與某條件(某幾個條件)相沖突,這個時候就可以將該選項排除掉,直至選出正確的選項。
二、代入排除法應用
例題:在某次考試中,有3個關于吉林旅游景點的問題,要求考生每題選擇一個景點的名稱作為唯一答案。其中4位考生關于上述3個問題的答案依次如下:
第一位考生:天池、天池、松花湖
第二位考生:松花湖、松花湖、天池
第三位考生:天池、松花湖、凈月潭
第四位考生:凈月潭、松花湖、凈月潭
考試結果表明,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對其中1道題。
根據以上陳述,可知這3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依次是:( )
A.松花湖、凈月潭、天池
B.天池、凈月潭、天池
C.凈月潭、松花湖、松花湖
D.天池、天池、凈月潭
【答案】C【解析】本題給出四位考生關于三個問題的回答,并明確“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對其中1道題”選項涉及情況全面,可以使用代入法解題,將選項依次代入題干驗證考生的回答正確與否,進而選出符合題意的一項。
代入A,第一位考生一題未對,第二位考生答對兩道題,第三位考生一題未對,第四位考生一題未對,不符合“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對其中1道題”的要求,排除。
代入B,第一位考生答對一題,第二位考生答對一題,第三位考生答對一題,第四位考生一題未對,不符合“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對其中1道題”的要求,排除。
代入C,第一位考生答對一題,第二位考生答對一題,第三位考生答對一題,第四位考生答對兩道題,符合題意,保留。
代入D,第一位考生答對兩道題,第二位考生一題未對,第三位考生答對兩道題,第四位考生答對一題,不符合“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對其中1道題”的要求,排除。
故本題選C。
通過上述例題,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樸素邏輯利用代入排除法進行解題,相較于一一列舉情況的方法會更快,更省時間。這對我們考試做題節(jié)約時間很有利,因此對于代入法我們要能夠了然于胸。當然,要真正做到目無全牛,還是要通過大量習題的練習與鞏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得心應手,熟能生巧,這樣才能在經驗積累中看到成效。
行測判斷推理:樸素邏輯怎么破
2022省考即將來臨,相信有不少考生正在挑燈夜戰(zhàn)、專心備考。而在備考過程中大家可能會遇到“攔路虎”——樸素邏輯。這類題目一般題干信息給的較多,讓考生不知道從何入手,如何解答。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樸素邏輯解題思路。
要想快速解出樸素邏輯,一定要找準突破口。突破口有兩類呈現形式:一是確定性信息,即題干給出的已知條件情況數較少(最好只有一種情況),相對更為確定;二是關聯性信息,將多個條件都提及的元素,也就是高頻詞所在的條件關聯起來,一般可以得出新結論。我們看下面這道題:
例題:小溪根據學習計劃制定了閱讀書單,準備閱讀《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論語》《道德經》《詩經》七部名著,每部均要閱讀,但是她的閱讀順序必須符合如下要求:
(1)閱讀《道德經》之前要先閱讀《三國演義》,閱讀這兩部著作之間還要閱讀另外兩部著作(《詩經》除外)。
(2)第一部或者最后一部閱讀《西游記》。
(3)第三部閱讀《論語》。
(4)閱讀《詩經》要在閱讀《道德經》之前或者剛剛閱讀完《道德經》之后。
如果小溪首先要閱讀《三國演義》,則可以確定她的閱讀順序是:( )
A.第二部閱讀《水滸傳》
B.第五部閱讀《詩經》
C.第五部閱讀《道德經》
D.第二部閱讀《紅樓夢》
【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確定性信息可知,由條件(3)知道第三部閱讀《論語》,第一部閱讀《三國演義》;而條件(2)中也有關于第一部信息的描述,將這兩個都提及過“第一部”的條件關聯在一起,可知最后一部閱讀《西游記》。上述信息用如下表格表示:
根據題干條件可以發(fā)現關于《道德經》描述信息次數最多,可從道德經入手,由(1)可知《三國演義》與《道德經》之間還有另外兩部著作,因此第四部閱讀《道德經》。再由《三國演義》和《道德經》之間的著作不是《詩經》,并結合條件(4)可知,第五部閱讀《詩經》。而《水滸傳》和《紅樓夢》無順序信息描述,二者具體位置無法確定。最終表格如下:
故本題選B。
對于樸素邏輯中排序類題目,我們首先從題干已知確定順序的信息入手,再結合與確定性信息與關聯性信息,畫表列出對應順序進而就能讓元素對號入座。之后再碰到類似的題目,找準突破口、列好表格,題目自然迎刃而解,各位考生也會成為“排序大師”。
2022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教你化身“福爾摩斯”巧辨真假
2022省考的腳步聲越來越清晰了,各位考生在備考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相對薄弱的知識點,有的考生可能對可能性推理中的削弱型、加強型題目有疑問,有的可能對必然性推理中的部分內容存在疑惑……接下來和各位考生朋友一起來了解必然性推理中真假話問題解題思路。
何為真假話問題?
題干中常會涉及幾個判斷以及這些判斷的真假性,一般為“只有一句真話”或者“只有一句假話”,這類題目即真假話問題。
解題方法
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為矛盾法,即利用互為矛盾的兩個命題必然一真一假的特性去解決這類問題。
具體解題方法為:第一步,找到互為矛盾的兩句話;第二步,繞開互為矛盾的兩句話,去看其他能確定真假的話,進而推出確定的結論;第三步,如果選項涉及到具體哪句話為真或為假時,我們需要將在第二步中得出的結論代到互為矛盾的兩句話中去做判斷??梢愿爬?/span>“一找、二繞、三回”。接下來我們通過題目來體會一下矛盾法的妙用。
例題1:在決定孩子上什么課外班的問題上,四位老人發(fā)生爭執(zhí),姥姥說:“學習鋼琴比較好。”姥爺說:“如學習視唱練耳,那么也應該學習鋼琴”奶奶說:“不應該學習鋼琴,應該學習視唱練耳?!睜敔斦f:“不應該學習視唱練耳”。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是對的,那么可以推出:( )
A.不學鋼琴學習視唱練耳
B.既不學鋼琴也不學視唱練耳
C.學習鋼琴不學視唱耳
D.既學鋼琴又學視唱練耳
【答案】A【解析】本題為真假話問題,可利用矛盾法解題。一找,姥爺的話和奶奶的話構成了假言命題的矛盾關系,即必有一真一假,故1個說對的人在姥爺和奶奶之中。二繞,爺爺和姥姥的話都為假話。姥姥的話為假話可知不學鋼琴,爺爺的話為假可知學習視唱練耳。故正確答案為A。
例題2:對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進行偵查分析后,四個警員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測:
甲說:“這五個人都有嫌疑?!?/span>
乙說:“老陳不能逃脫干系,他有嫌疑。”
丙說:“這五個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說:“五人中肯定有人作案?!?/span>
如果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推測正確,那么以下哪項為真?( )
A.甲推測正確,老陳最有嫌疑
B.丙推測正確,老陳沒有嫌疑
C.丙推測正確,但老陳可能作案
D.丁推測正確,老陳有嫌疑
【答案】B【解析】本題也為真假話問題,可利用矛盾法解題。一找,由直言命題矛盾關系可知警員甲和警員丙的推測相矛盾,必有一真一假,故1個推測正確的人存在于甲和丙之間。二繞,乙和丁的推測都不正確,乙的話為假可知老陳沒有嫌疑,丁的話為假可知所有人都沒有作案。因本題選項涉及具體誰推測正確,故需三回,將“所有人都沒有作案”帶入矛盾中,丙的推測“這五個人不都是有嫌疑的”為真,甲的推測“五個人都有嫌疑”則為假話。因此,推測正確的是警員丙,且老陳沒有嫌疑,故正確選項為B。
相信通過上述分析大家應該對其有了初步掌握。希望同學們在掌握基本的解題技巧后多加練習,調整好心態(tài),充分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