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判斷推理之邏輯判斷解題技巧
行測解釋型題目有技巧,有空不妨瞧一瞧
解釋型題目是行測考試中極易被我們忽略的一類題型,這使得一些同學平時對這種題型不太關注,當考試中遇到這種題目時就會有似會非會、難以決斷之感。那今天政華公考就帶大家揭開解釋型題目的真面目,了解一下解釋型題目的題型特征以及解題技巧。
解釋型題目就是題干中會出現(xiàn)一些矛盾或看似矛盾的內容,問法中會讓我們去找最合理或最不合理的解釋的一種題型。從題型特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我們能把題干中的矛盾找到并讀懂,再學會對比篩選最合理的解釋,就可以較輕松的將分值拿到手了。那么如何能做好以上兩點呢?我們不妨按以下步驟操作試試:
一、鎖定矛盾,題干中的矛盾我們可以試著去題干轉折詞前后或事情發(fā)展的劇情反轉處找找。
二、篩選合理解釋,我們可以試著用這樣幾個原則作為評判標準:不直接質疑題干事實;涉及雙方原則;常識思維原則。最后還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技巧在做題時的靈活運用,我們不妨通過一道例題來感受一下。
例題:據(jù)報道,一位青年在郊游途中,不慎落入一條平均深度只有0.5米的小河中,雖掙扎良久,最終還是被溺身亡。報紙?zhí)嵝讶藗兟糜螘r應注意安全,尤其注意地形環(huán)境的安全。
以下哪項能最合理地解釋報道中的表面性矛盾?( )
A.純屬無稽之談
B.該青年不足0.5米高
C.有人陷害這個青年,這表面上的意外事故實際上是一起兇殺
D.該青年落水點是遠遠深于小河平均深度的地方
【答案】D【解析】一、找出題干中的矛盾:即一位青年落入平均深度只有0.5米的小河中,但卻被溺身亡。二、讀懂矛盾:平均深度0.5米并不意味著小河的最深深度為0.5米,可能要更深。三、按照選項解釋原則,查找正確解釋矛盾的選項:A選項直接質疑題干的真實性,可知A項不是合理解釋,排除。B選項青年身高不足0.5米高,出現(xiàn)的可能性極低,是極小概率事件,不符合常識思維原則,不是合理解釋,排除。C選項兇殺案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極小概率事件,不合常識,而且該解釋沒有涉及水深問題,不涉及雙方,所以不是合理解釋,排除。D選項青年落水點是深水區(qū),既符合常識又涉及雙方,能夠合理解釋平均水深0.5米的河流中溺亡的現(xiàn)象,保留。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
最后,政華公考給大家總結一下解釋型題目的解題技巧:
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矛盾。
第二步:分析并讀懂矛盾。
第三步:按照合理解釋原則,查找正確選項。
行測樸素邏輯解題方法——假設法
在歷年行測考試中,基本上都能涉及樸素邏輯。而這類題型往往耗時長,正確率也不高,考生復習起來往往無從下手。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有應對的方法。今天政華公考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常見樸素邏輯解題方法——假設法。
假設法適用的題目特征是,題干并沒有確定的信息,無法直接推理,這時我們可以使用假設法,下面我們通過兩道題來簡單學習一下:
例1:A、B、C、D為四位漂亮女生,她們喜歡穿漂亮衣服,某天,她們穿的衣服顏色各不相同,有黃色、綠色、藍色和紅色四種。在問到她們各自衣服的顏色時,A說:“B的衣服不是黃色的?!盉說:“C的衣服是綠色的。”C說:“D的衣服不是藍色的。”D說:“A、B、C三人中有一個人的衣服是綠色的,而且只有這個人說的是實話?!比绻鸇說的是實話,那么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C的衣服是藍色的,D的衣服是綠色的
B.B的衣服是藍色的,C的衣服是紅色的
C.A的衣服是綠色的,B的衣服是紅色的
D.D的衣服是綠色的,A的衣服是紅色的
【答案】C【解析】由D說實話可知,A、B、C中說實話的人的衣服是綠色的。B說的話提到了綠色,可以此為突破口。假設B為真,則B、C的衣服都是綠色,與只有一人的衣服是綠色的矛盾,所以B的話為假,由此可得C的衣服不是綠色且C說假話,故D的衣服是藍色的。穿綠衣服的只能是A,A說的是真話,故B的衣服不是黃色的,是紅色的,C的衣服是黃色的。故答案選C。
例2:有小利、小美、小星、小真、小瓏五個孩子在一起玩耍,有的孩子額頭上沾了泥巴。顯然,每個孩子只能看見別人的頭上有沒有泥巴,而看不見自己頭上有沒有泥巴,頭上沾有泥巴的孩子只說假話,只說假話的孩子頭上一定沾有泥巴。同樣,頭上沒沾泥巴的孩子只說真話,只說真話的孩子頭上一定沒有泥巴。已知:
小利說:我看見三個人頭上沒泥巴,一個人頭上有泥巴。
小美說:我看見四個人頭上都有泥巴。
小星說:我看見四個人頭上都沒泥巴。
小瓏說:我看見一個人頭上沒泥巴,三個人頭上有泥巴。
由此,以下陳述一定為真的是:( )
A.小星頭上沒有泥巴
B.小利和小真頭上沒有泥巴
C.小美頭上有泥巴
D.小真和小瓏頭上有泥巴
【答案】C【解析】比較四人的話,由小美或小星的話入手情況對應相對容易,故假設小美的話為真,則小美頭上沒泥巴,其他四人頭上都有泥巴,除小美外都應說假話,但此時小瓏的話卻為真,即小瓏的話為真,則小瓏頭上沒泥巴,與假設矛盾。故小美的話為假,小美頭上有泥巴,C項正確。
通過以上兩道題,政華公考相信大家也簡單了解什么是假設法,以及怎么應用。假設法在假設的過程中關鍵是找到什么條件去假設,可結合關聯(lián)性即出現(xiàn)次數(shù)多的元素或者確定性信息,這樣也就能夠快速解決問題。書山有路勤為徑,只有不斷堅持努力最終方可成功。
行測判斷推理:可能性推理中的無關選項
在行測判斷推理的考查中,可能性推理題目是必考題型,其中考查因果關系的削弱、加強題型,是可能性推理部分的重點。對于這一類題目,很多同學往往容易把無關選項錯誤定性為可以削弱或加強的選項,因此學會甄別無關選項是突破此類題型的關鍵。接下來政華公考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常見的無關選項吧。
例1:網紅說喝了這款奶昔你就會瘦。
以下哪項為真,不能削弱或不能加強上述觀點?( )
A.這款奶昔口感比較特別
B.節(jié)食也可以讓人變瘦
C.喝這款奶昔可以減少能量攝入,增加脂肪燃燒
D.這款奶昔中富含維生素C,可以很好地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E.變瘦之后會使人更加自信、誘惑力
【解析】A項討論的是奶昔的口感特別,奶昔的口感如何與其是否能達到瘦身效果無關。所以A項為無關選項。
B項說的是節(jié)食也可以讓人變瘦,其他方式可以瘦身與喝這款奶昔是否能達到瘦身效果無關。所以B項為無關項。
C項說明了喝這款奶昔能讓人變瘦的原理,告訴我們奶昔確實能夠起到瘦身的效果。所以C項為加強項。
D項說這款奶昔可以抑制黑色素形成,抑制黑色素也與能否瘦身無關。所以D項為無關選項。
E項說變瘦之后能達到的結果,瘦身之后的結果與奶昔是否能讓人變瘦無關。所以E項為無關項。
通過這道例題,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些常見的無關選項:
1.題干討論A導致B,選項只說A或只說B的是無關項。(如例題A項)
2.題干討論A導致B,選項說“C也能導致B”的是無關選項。(如例題B項)
3.題干討論A導致B,選項說“A導致C”的是無關選項。(如例題D項)
4.題干討論A導致B,選項說“B導致C”的是無關選項。(如例題E項)
通過上面的梳理,我們了解了常見無關選項的設置。在做題時,我們要提煉概括題干中的因果關系,然后分析選項討論的話題,從而判斷相關性。接下來我們通過題目來鞏固一下。
例2:某研究機構耗時9年,追蹤調查6、3萬健康人士的飲食習慣,包括肉的消食量,肉類烹調方式以及肉類煮熟程度等,研究小組按食用烤肉的量多少把研究對象分為5組。截止研究結束時,共有208人患上胰腺癌,他們大多集中在烤肉使用量最高的兩組。因此,研究者得出大量食用烤肉更容易患胰腺癌
以下哪項為真,最能削弱上述結論?( )
A.研究表明,父母若有一人患胰腺癌,子女患該病的幾率將提高30%
B.研究表示,長期食用煮食肉類和長期食用烤肉的人群相比,患胰腺癌的比例相當
C.調查數(shù)據(jù)表示,大量食用烤肉的人有98%都喜歡一邊啤酒一邊吃烤肉,并且常常熬夜
D.該研究中偏好半熟烤肉的人罹患胰腺癌的比例比偏好全熟烤肉的人高約60%
【答案】C【解析】題干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大量食用烤肉更容易患胰腺癌”。A項父母若有一人患胰腺癌,子女患該病的幾率將提高,與題干討論的大量食用烤肉是否更容易患胰腺癌無關,排除。B項對比長期食用煮食肉類和長期食用烤肉的人群患胰腺癌的比例,也跟題干所討論的大量食用烤肉是否更容易患胰腺癌無關,排除。C項說明題干結論是“另有他因”,可能是因為喝啤酒和熬夜導致更易患胰腺癌,削弱了結論,保留。D項偏好半熟和全熟的對比與題干中所說的食用烤肉的量無關,排除。故答案選C。
政華公考相信大家通過以上分析對無關選項有一定的理解。在做題時,我們要明確題干的論證,仔細比對題干論證與選項討論的話題,才能發(fā)現(xiàn)論述話題的差異。希望大家在備考中多加練習,能夠準確辨認加強、削弱題目中的無關選項,鎖定正確答案。
“根植于內心”的行測可能性推理——另有根本原因
在行測考試中,可能性推理是必考題型,其中加強型、削弱型在考試中占了較大比重,并有一定難度,同時也是各位考生容易做錯的部分,那么,如何突破這類題型提高行測分數(shù)呢?除了掌握一些做題方法以外,我們還需清楚地知道出題人的選項設置,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今天政華公考就行測可能性推理中的削弱型為例,給大家分享一下削弱類型中的一種選項設置——另有根本原因。
對于這一類題型的基本解題步驟如下。
第一,讀懂題干。找到題干中論證的因果關系,即:A是導致B的根本原因。
第二,識別選項。選項為另有根本原因的設置,一般表達了比題干中的A,更深層次的原因是C,也就是C才是B的根本原因。
例題:在我們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拆遷和建設的速度早已超出了人們的想象。而城市的發(fā)展總是伴隨著城市的拆遷和建設,因此,有人認為,城市的發(fā)展是導致城市拆遷和建設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上述結論?( )
A.很少進行拆遷和建設的城市,往往都會發(fā)展得比較緩慢
B.除城市發(fā)展外,工業(yè)化也是導致城市拆遷和建設的原因
C.城市的發(fā)展過程必然會帶來了很多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D.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促進城市發(fā)展,帶動城市的拆遷和建設
【答案】D【解析】題干中論證的因果關系為:城市的發(fā)展是導致城市拆遷和建設的根本原因。
A選項,城市發(fā)展與城市的拆遷過程是伴隨關系,并沒有說清楚城市的發(fā)展與城市的拆遷和建設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無關項,排除。
B選項,工業(yè)化也是城市拆遷和建設的原因。但未表明城市的發(fā)展是不是城市拆遷和建設的根本原因,工業(yè)化和城市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無關項,排除。
C選項,城市的發(fā)展會帶來正面負面的影響,其正負面影響是否包含城市的拆遷和建設?不明確,C項也不能削弱題干結論,排除。
D選項,指出城市拆遷和建設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城市的發(fā)展,削弱了上述結論,保留。
所以答案選擇D選項。
【技巧總結】此題中的因果關系是城市的發(fā)展是導致城市拆遷和建設的根本原因,即A(城市的發(fā)展)是導致B(城市拆遷和建設)的根本原因,D項指出經濟水平的提高才是導致城市拆遷和建設的根本原因,即C(經濟水平的提高)才是導致B(城市拆遷和建設)的根本原因,因此對題干起到削弱作用。
通過這道題目,相信小伙伴們對另有根本原因的設置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若要熟練掌握還望廣大考生對這類的題目多加練習,練就“火眼金睛”,遇到這類題目能夠快速地識別出正確答案。